进而,孔子在《春秋》中具体实施了其正名主义的政治哲学。
从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到理一分殊、美美与共,温和主义成为一条贯通古今的认知传统。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
只要人们认真向孔子学习,把他的协调智慧用于处理当代国际事务,学会统筹兼顾,用以取代贵斗哲学,文明冲突就能变为文明合作,生态危机也易于克服,和谐世界就会到来。受儒学影响,佛教讲缘起中和之道,道家道教讲阴阳中和之道,皆守中致和,不陷于怪异偏邪之途。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渐行渐近,彼此沟通,吸收互渗,所以称为多元通和。中国人心中的神是善神,信神必须行善积德才是真信,以神的名义做损害他人之事是对神的最大亵渎。儒家看待社会的时候,总有整体性的思考,照顾到天下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的生活、文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追求共生共荣、天下太平的目标,因此提出协和万邦讲信修睦天下一家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修文德来远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政通人和等理念,不赞成以力服人、弱肉强食、以邻为壑、严刑苛法、对抗争斗。
孔子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人类,他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由衷的敬爱,这不是偶然的,人们认识到他的学说可以为全人类造福。而中国就其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而言,乃是世界的一个缩影。这五事是为合格理想的统治者设计的,对其具体内涵后儒都有疏释,如《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王者貌曰恭,恭者敬也。
《周礼·秋官·大司寇》中的以圜土聚教罢民制度和以嘉石平罢民制度就是这种注重教化、先教后杀的思想的最好注脚。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是说实行礼义道德的教化尽管短期内难见成效,但时间久了,就会克服残暴,免除刑杀。
商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残酷的统治激起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对犯罪者则要施以宽缓的政策。
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引《周礼·师氏》郑玄注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解释说:行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之行。……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孔颖达《尚书正义》疏曰: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除在国学祭祀孔子外,还在中书省奉祀孔子。
学习儒家思想的结果,不仅使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上认同,血缘上也开始归宗。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孔子庙于京师,建起了北朝的第一所京师孔子庙。拓跋珪很早就注意吸纳士大夫,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起灵台于杜门,与百姓约法三章。
称帝前,戎马倥偬,就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并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永和七年(351年),他就决定归顺东晋,接受东晋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大单于的官号和高陵郡公爵位。
《北史·儒林传》详细叙述了北朝的崇儒兴学历史,尤对北魏赞颂有加,赞颂北魏初年兴学后是人多砥尚,儒术转兴,孝文帝时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宣武帝时是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延兴二年(472年)称颂孔子秉达圣之姿,体生知之量,穷理尽性,道光四海,专为阙里孔子庙下达禁止女巫妖觋倡优在内进行祈福活动的诏旨。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莫护跋喜欢燕代人戴的步摇冠,于是敛发袭冠,因此被其他部落称为步摇,以后讹为慕容。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是大禹的后代,他要接续夏朝,取国号为大夏。北魏鲜卑族是汉化最彻底的民族。有的地方学校也建造了孔子庙,恒农太守刘道斌修立学馆,建孔子庙堂,图画形象,在地方学校内建设孔子庙,开北方地方学校建设孔子庙的先河。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正光二年,孝明帝还专门到国子学讲《孝经》,这也开北方皇帝讲解经家经书的先河。苻坚还曾诏令天下百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良、方正、孝廉、清才、多略博学之士,凡精通儒学者一律给以官职。
这年北魏还规定,祀孔子及周公皆令牧守执事,其宣尼之主祀于中书者亲行拜祭,中书省祭祀孔子由皇帝亲自进行,地方祭祀孔子、周公由本地行政长官主祭。赫连勃勃自认为是大禹之后,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其祖原来拟取大禹之姓为姒,因为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他认为从母之姓,非礼也。
慕容皝即位后,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伐晋的决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他为自己辩解说: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
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大一统的儒家观念,而且也接受了华夏为中华正统的观念。北魏拓跋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子昌意少子受封于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因境内有大鲜卑山,所以称作鲜卑。十六朝和北朝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时期,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儒家思想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苻坚时的太学,不仅教育本朝贵族子弟,还教育藩国贵族子弟,后凉皇帝吕纂为人质时就在前秦的太学学习过。
四子李期(313-337)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孝文帝延兴三年始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乘为崇圣大夫,拨给十户以供洒扫。
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著作佐郎,录述时事。匈奴从西汉时开始接触汉文化,逐渐内迁,长期与汉人杂居,逐渐被汉化,建立前赵的刘渊就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家族。
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继位的其子刘和(?-310)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
国主苻健(317-355)称帝后,置来宾馆于平朔门外,以怀远人。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可以说是汉代以来儒学最为兴盛的时期。东晋初,北方动乱,慕容廆设郡安置避乱的河北、山东人士,重用汉族士子,于是推举贤才,委以庶政。凉州学者胡辩在洛阳讲学,弟子有千余人,关中子弟也有许多人前往求学,姚兴专门下令给关防人员,诸生谘访道艺,修己厉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对出入的学生给与方便。
苻坚自幼受到很好的汉文化教育,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任内大力推崇儒学,非正道典学一皆禁之,对讲老庄、图谶之学者处以重刑。从公元四世纪开始,中国北方陷入激烈的动荡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割据独立,一百三十五年间,先后建起了十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强大的鲜卑族更统一北方一百多年。
献文帝(449-471)天安元年(466年)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令地方建设学校,并为地方学校设置学官和学生名额。孝文帝之所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就在于他精通儒学,爱好先进的中原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谈其精奥。
虽然大夏偏处大西北,领地仅有今宁夏东部、陕西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角,地狭人稀,面积还不到30万平方公里,但他却具有大一统的雄心,定国都名称为统万,就是要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兴复大禹之业。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充分说明,孔子思想在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